【】讯:

汽车业反垄断大潮正不断深入!

10月8日,交通运输部官网消息称,八部委联合发布《汽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实施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要求汽车生产者公开所售车型的维修技术信 息。无独有偶,10月9日,筹备4个多月的《汽车反垄断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也迎来最新进展,国家发改委价监局召开第二次《指南》起草会议,并称草 稿本月底就将完成。

面对上述政策风向,北京市某4S店销售负责人对《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目前我们尚未对这两项政策给予过多关注,目前的压力主要还是来源于车市整体滑坡。”

尽管政策出台的初衷是要彻底打破汽车行业的垄断问题,然而由于产业格局已定、消费习惯养成等问题,短时间内政策或不能完全落地。

执行力存疑

“很遗憾,政策已经来迟了。”一位不愿具名的售后服务领域专家表示,“在产业格局已经稳定、消费者思路已经定型、行业发展呈现新趋势的时候,出台这样的政策实际很难执行。”

对此,上述4S店销售负责人表示赞同:“政策推行本来就需要周期,如果有关部门在车市爆发之前率先定调的话,可能尚有落地空间,但目前车市正趋于稳定,消 费者的选择会愈发谨慎,此时改变消费思路的可能性很小。也就是说,即便政策落地,实现了信息公开、渠道开放,也尚有三包这道门槛,因此我们还是认为不会受 到太大影响。”

其所提到的“三包门槛”,即《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指出,“因消费者未按照使用说明书要求正确使用、维护、修理产品,而造成损坏的”属 于“十不包”范畴,而各个厂家目前对此事的界定并不一致。上海某4S店售后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品牌的厂商规定,只要车主未按厂商建议到4S店做定期 或定里程保养,就会取消其部分或整车的三包服务。据我所知,有这样要求的厂商占绝大多数。”

换言之,即便车辆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大部分消费者也不会冒着三包被取消的风险去二级经销商或快修店进行车辆维修。

像《办法》一样,涉及销售垄断的《指南》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一位接近梅赛德斯-奔驰的人士告诉记者,今年4月奔驰被罚之后,已经在销售渠道方面完全放 开,但消费者仍然是在4S店选购车辆,客户分流的情况非常罕见,主要原因很有可能是消费者已形成思维定式,导致二级经销商在没有客户资源的情况下不能影响 主体消费市场。

打破垄断?

“若反垄断政策能够严格贯彻,无疑将更好地规范汽车市场,让汽车交易更有秩序。”全国乘用车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表示。如其所言,虽然两项反垄断政策执行的具体情况现在仍然不得而知,但政策制定在很大程度上契合我国汽车工业健康发展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