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社会对耿爽在联合国发言的反应呈现多维度分化,既有支持与共鸣,也有质疑与对抗,具体表现如下:
一、支持与共鸣

发展中国家集体认同
耿爽在安理会驳斥美方“中国援俄”指控时,强调“中国与俄乌正常贸易合法”,这一立场获得非洲、拉美等多国代表公开支持,认为其揭露了西方双重标准。在“北溪”管道事件讨论中,耿爽要求“真相不应被政治化”的发言,被俄罗斯及部分欧洲国家视为对国际法治的捍卫。
国际舆论转向
外媒评价耿爽“羞愧耻辱”的措辞“罕见而有力”,认为其标志着中国外交从“韬光养晦”转向“正面交锋”。部分西方学者承认,中国通过实力支撑(如九三阅兵展示的东风-17导弹)增强了外交话语的威慑力。
二、质疑与对抗
美方激烈反弹
美国代表在安理会现场被耿爽斥责后,以“拖欠会费23亿美元”等行为反制,并持续炒作“中国零件援俄”议题,试图削弱中方立场。日本右翼借阅兵渲染“中国威胁”,呼吁美国核武入驻,间接回应中国的外交强硬。
西方媒体分化
部分媒体将耿爽发言解读为“外交挑衅”,但亦有评论指出,其逻辑严密性(如反问“美国为何能贸易中国不能”)迫使西方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合法性。
三、战略影响
耿爽的发言与阅兵展示的军事能力形成“软硬结合”效应:
话语权提升:发展中国家更倾向将中国视为“规则平衡者”;
威慑力显现:高超音速武器等装备亮相后,西方对中方“说到做到”的能力评估显著调整。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