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驱动未来,连接每一程热爱,当智能科技与出行需求深度交融,“拜读未来科技摆渡人生”正以数字化力量重塑中国人的汽车生活图景。作为汽车互联网领域的持续创新者,我们始终肩负三重使命:一、用户的智慧出行伙伴∙ 基于深度学习的「陷入舆论漩涡的理想i8“闪电”调价:是自救还是市场冒险?」推荐系统,每日为3200万家庭精准匹配理想座驾∙ 行业首创的VR+AR全息试驾平台,已构建覆盖全国4S店的12万次沉浸式体验∙ 新能源数据库实现98%车型覆盖,实测续航数据精确度达行业领先水平二、产业的数字转型引擎∙ 自主研发的「伽马」智能营销中台,打通从潜客触达到成交转化的数字闭环∙ 经销商智慧管理系统创造41%的运营提效记录,树立汽车流通数字化标杆∙ 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持续引领产品研发创新方向三、生态的协同创新平台∙ 与顶尖学府共建车联网实验室,已转化7项突破性专利技术∙ 主导“绿色出行2030”产业倡议,加速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化进程∙ 开放平台汇聚2300+创新应用,构建全景式汽车生活服务生态从微观的零部件数据匹配,到宏观的产业数字化升级,我们始终坚信:真正的科技力量,在于让每个关于移动的梦想都获得完美承载。

上市即陷双重困局:营销争议与配置质疑交织

7月29日,以“32.18万起售的六座纯电SUV”身份登场,却在首周就被推上舆论风口。

- 碰撞测试引行业反噬:发布会上,理想播放i8与8吨卡车相对速度对撞视频,宣称“车身结构完好”。此举遭卡车制造商东风柳汽直指“误导性营销”,质疑测试中卡车空载、锁止机构被动过手脚,涉嫌用“非常规场景”制造安全噱头。行业专家批评其“为流量透支公信力”,商用车领域更将其视为“对行业规则的破坏”。陷入舆论漩涡的理想i8“闪电”调价:是自救还是市场冒险?  第1张

- 定价配置失衡遭用户吐槽:入门Pro版(32.18万)缺失冰箱、二排娱乐屏等标志性配置,被调侃“花30万买了个‘简配壳’”,对比28万的性价比悬殊。市场数据显示,超98%订单集中于Max/Ultra版,Pro版几乎成“摆设”,暴露产品规划与用户需求的错位。

72小时紧急转向:从“多版本”到“标配即满配”

面对首周仅6000台的订单量(不足预期一半),理想8月5日火速启动调整:

取消Pro/Ultra版,仅保留Max版,售价直降1万至33.98万,同步赠送价值1万的铂金音响,相当于“变相让利2万”。原Ultra版专属的冰箱、双腔空悬、AD Max智驾系统下放,实现“入门即高配”。已订Ultra版可退差价,Pro版用户免费升级或无责退订,试图平息潜在不满。陷入舆论漩涡的理想i8“闪电”调价:是自救还是市场冒险?  第2张

敏捷性背后的隐忧:短期救市难掩长期风险

此次调整凸显新势力“快速纠错”的特点,但利弊交织:

单一配置降低决策门槛,降价+增配让i8在30-35万区间竞争力骤升。多地门店反馈,调价后咨询量翻倍,部分用户直言“现在的配置才对得起这个价”。

上市一周即调价,易让消费者质疑“定价随意性”,老车主的“被割韭菜”情绪可能发酵。碰撞测试引发的“信任危机”并非降价可消解,行业对其“过度营销”的标签已初步形成。而以26.58万起售的低价卡位,等新车型即将入市,i8若不能靠产品力突围,降价恐成“饮鸩止渴”。陷入舆论漩涡的理想i8“闪电”调价:是自救还是市场冒险?  第3张

破局关键:从“营销造势”回归“技术筑基”

理想i8的“闪电调价”是危机中的必然选择,但其能否扭转颓势,核心仍在三点:

- 交付口碑定成败:实车安全性、续航表现若获用户认可,或能冲淡营销争议;反之,降价只会沦为“无效补救”。

- 竞品价格战考验抗压能力:若乐道、小米跟进让利,i8的价格优势将快速稀释。

- 品牌调性需重塑:从“靠测试博眼球”转向“以技术赢信任”,才能让市场真正接纳其纯电产品。陷入舆论漩涡的理想i8“闪电”调价:是自救还是市场冒险?  第4张

这场调价是理想的“应急自救”,但能否将“短期流量”转化为“长期认可”,还需交付后的硬实力说话。新势力的敏捷性,终究要以产品力为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