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维拉科技关于机器人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涵盖企业排名、产品类型及资本市场动态:一、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综合类)‌优必选UBTECH)‌聚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教育、娱乐及服务领域,技术处于行业前沿‌。距离人形机器人广泛商用还要多久?机器人‌中科院旗下企业,工业机器人全品类覆盖,是国产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埃斯顿自动化‌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实现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一体化自研,加速替代外资品牌‌。遨博机器人(AUBO)协作机器人领域领先者,主打轻量化设计,适用于3C装配、教育等柔性场景‌。埃夫特智能‌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市第一股,与意大利COMAU深度合作,产品稳定性突出‌。二、细分领域机器人产品‌智能陪伴机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社交机器人,主打家庭陪伴功能‌。CANBOT爱乐优‌:专注0-12岁儿童心智发育型亲子机器人‌。仿真人机器人目前市场以服务型机器人为主,如家庭保姆机器人(售价10万-16万区间)‌,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仍处研发阶段。水下机器人‌工业级产品多用于深海探测、管道巡检,消费级产品尚未普及。距离人形机器人广泛商用还要多久?资本市场动态‌机器人概念股龙头‌双林股份‌:特斯拉Optimus关节模组核心供应商,订单排至2026年‌。中大力德‌:国产减速器龙头,谐波减速器市占率30%‌。金力永磁‌: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受益于机器人电机需求增长‌。行业趋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但面临商业化落地争议,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四、其他相关机器人视频资源‌:可通过专业科技平台或企业官网(如优必选、新松)获取技术演示与应用案例。价格区间‌:服务型机器人(如保姆机器人)普遍在10万-16万元,男性机器人13万售价属高端定制产品‌。

根据业内人士预期,人形要真正广泛商用,尚需十年。

所谓人形机器人,是指一种具有类人形态,能够适配人类工作环境,具有类人功能和行为的机器人,它是目前人类知识范畴内,机器人发展的终极形态。近年来,随着、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的发展,人形机器人逐步实现了从概念向实物的落地,并在各类展会上向公众展出。

距离人形机器人广泛商用还要多久?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人形机器人被誉为“机器人产业皇冠上的明珠”,近年来我国政府和产业通力协作,促进其加速发展。当前,影响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因素包含四大方面——政策助力、资本热捧、产品涌现、技术领跑。

一是政策助力。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了到2027年实现关键技术突破、产业链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的发展目标。除此之外,在《“机器人+”应用行动实施方案》等国家政策,以及《北京市机器人产业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等地方措施中,亦有明确促进人形机器人发展的规划。

距离人形机器人广泛商用还要多久?  第2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二是资本热捧。一方面,2023年末,深圳优必选登陆香港联交所主板,成为“人形机器人第一股”,截至2024年1月5日,股价表现坚挺;另一方面,研究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末,全国共出现52起面向人形机器人的“风投事件”,其中仅2023年就出现15起,表明该“赛道”得到资本关注。

三是产品涌现。目前在全球共出现三类厂商,即网联车企业(智能、导航等技术优势)、机器人企业(专业领域积淀)、互联网企业(资金及优势),并已经出现了优必选、达闼、小鹏、等厂商。在2023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共有超过20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参展。

四是技术领跑。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不仅强调最终产品落地,同时各类技术突破亦具有重要价值。《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5月末,我国人形机器人专利的申请量和有效量均位列全球第一,为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但我国人形机器人发展尚未触达商业化临界点,表演是目前主要应用。可以说,任何需要人类劳动的场景,均能使用人形机器人替代,尤其是服务、工业、物流、军事等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场景,其市场空间极其巨大。

一方面是价格因素。马斯克公布的Opmus(人形机器人)预期价格是2万美元,优必选机器人有20万元和32万元人民币两款,智元机器人售价为20万元人民币,宇树机器人售价为65万元人民币。根据部分试验性场景的反馈,并综合运维等成本,人形机器人性价比较低,企业更愿直接雇人或者使用更为成熟的臂方案。

另一方面是技术因素。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众多技术集成的结晶,《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指出,相关技术包括机器人大脑、机器人小脑、机器肢体、机器体等四大关键技术群,其中诸多关键点被列为“关键技术攻关”领域,也就是尚未成熟。例如,在计算能力方面,即便强大如谷歌的RoboticTransformer模型,也只能达到3赫兹的水平,距离人形机器人需要的500赫兹还有很大差距。

由此看来,目前人形机器人主要用于展会展出;并且据媒体报道,即便在展会上,也以短距离行走为主,尚无法实现轮式机器人“全展馆飞奔”的目标。一些企业和科研机构不惧高价购买产品后,表示难以找到真正有效的应用。

未来,我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将强调过程性成果输出,以此不断推动人形机器人成熟。根据业内人士预期,人形机器人要真正广泛商用,尚需十年。在此之前的漫长投入期,一方面,需要政府牵头,通过多种形式资金补贴、引导风险投资基金等,推动试点项目的落地;另一方面,需要研发人形机器人的企业强化过程性成果输出,如形成通用型雷达、导航等技术成果,并在车辆落地。







审核编辑: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