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维拉科技关于机器人相关信息的综合整理,涵盖企业排名、产品类型及资本市场动态:一、中国十大机器人公司(综合类)‌优必选UBTECH)‌聚焦人工智能与人形机器人研发,产品覆盖教育、娱乐及服务领域,技术处于行业前沿‌。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新纪元,赋能未来科技新引擎机器人‌中科院旗下企业,工业机器人全品类覆盖,是国产智能工厂解决方案的核心供应商‌。埃斯顿自动化‌国产工业机器人龙头,实现控制器、伺服系统、本体一体化自研,加速替代外资品牌‌。遨博机器人(AUBO)协作机器人领域领先者,主打轻量化设计,适用于3C装配、教育等柔性场景‌。埃夫特智能‌国产工业机器人上市第一股,与意大利COMAU深度合作,产品稳定性突出‌。二、细分领域机器人产品‌智能陪伴机器人‌Gowild公子小白‌:情感社交机器人,主打家庭陪伴功能‌。CANBOT爱乐优‌:专注0-12岁儿童心智发育型亲子机器人‌。仿真人机器人目前市场以服务型机器人为主,如家庭保姆机器人(售价10万-16万区间)‌,但高仿真人形机器人仍处研发阶段。水下机器人‌工业级产品多用于深海探测、管道巡检,消费级产品尚未普及。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新纪元,赋能未来科技新引擎资本市场动态‌机器人概念股龙头‌双林股份‌:特斯拉Optimus关节模组核心供应商,订单排至2026年‌。中大力德‌:国产减速器龙头,谐波减速器市占率30%‌。金力永磁‌:稀土永磁材料供应商,受益于机器人电机需求增长‌。行业趋势‌2025年人形机器人赛道融资活跃,但面临商业化落地争议,头部企业加速并购整合‌。四、其他相关机器人视频资源‌:可通过专业科技平台或企业官网(如优必选、新松)获取技术演示与应用案例。价格区间‌:服务型机器人(如保姆机器人)普遍在10万-16万元,男性机器人13万售价属高端定制产品‌。

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全新的概念——“具身”(Embodied Arficial ligence, E)正逐步从理论走向实践,成为推动全球竞争与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具身智能通过将人工智能融入等物理实体,赋予它们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的能力,预示着智能机器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而是能够涉足更为复杂的脑力劳动、创新思维及决策制定等领域,并且这一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崭露头角,成为未来人类生活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新纪元,赋能未来科技新引擎  第1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早在1950年,被誉为“计算机之父”的图灵(Alan Turing)便在其论文中首次提及“具身智能”的概念,但受限于当时的、数据及软硬件条件,这一理念长期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直至近年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革新,具身智能这一细分领域终于迎来了发展的春天,逐步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继大模型、脑机接口之后的又一前沿科技。

具身智能:人工智能新纪元,赋能未来科技新引擎  第2张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在达特茅斯会议之后的一段时期内,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主要限于符号处理范式。然而,符号主义的局限性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来,推动了联接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多层感知机、前向、循环神经网络,直至今日的深度神经网络等多种方法。这些方法在适应、泛化与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未能解决智能体与真实物理世界交互的难题。具身智能概念应运而生,旨在解决这一难题。

就在人们认为机器人好像只能“扫地、送餐”的时候,2022年,ChatGPT等大模型的横空出世,不仅展示了智能“涌现”的巨大潜力,也重新定义了人们对智能机器能力边界的认知。这一突破为机器人领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想象空间,预示着未来的机器人将能够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甚至超越人类智能。而近期由OpenAI与Figure AI共同推出的Figure 01机器人,在理解、判断、行动及自我评估方面更是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一进步意味着未来的机器人或许能够在更复杂的认知层面上模拟甚至超越人类智能,更验证了具身智能的无限可能。

具身智能系统建立在具身认知的概念之上,强调智能不仅来自大脑,还来自身体与环境的互动。具身智能机器人配备了摄像头、麦克风等,以及轮子、电动关节等执行器,实现了对周围环境的感知与互动,能够自主感知、规划、决策和执行任务。通俗地说,非具身智能是传统机器人加上从互联网数据中提取经验的小模型,而具身智能是机器人加上多模态大模型(视觉、触觉、嗅觉、听觉、大脑(决策)、小脑(控制))和自主学习及知识库。值得注意的是,具身智能并不局限于人形机器人,但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展现其优势的最佳载体之一。

一直致力于高性能机器人及核心零部件研发生产的机器人,2021年就开始在人形机器人上立项研发,并持续不断地进行技术迭代和突破,在2024年推出采用行星滚柱丝杠的线性关节模组以及带力控的旋转关节模组等产品系列,已为国内多家人形机器人行业客户提供多种成熟可靠的定制方案。泰科机器人始终坚持以客户独特需求为,提供一站式定制化服务,从伺服驱动、高集成的一体化关节模组到机器人本体,高效的帮助客户缩短机器人设计研发周期。并为客户解决许多挑战性问题,开辟新的可能性,确保项目成功。

回顾具身智能的发展历程,从1950年图灵首次提出概念,到1986年布鲁克斯强调智能的具身化与情境化,再到近年来随着、大模型等技术的兴起,具身智能逐渐从理论走向实践。特别是近年来,创始人等业界领袖的认可与推动,更是为具身智能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展望未来,具身智能将成为人工智能产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场景的持续拓展,具身智能将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智慧城市等多个领域发挥重要作用,推动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具身智能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如技术成熟度、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信在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具身智能以飞速发展的步伐加速赋能人工智能产业革新,引领AI新时代,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并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推动智能机器人从实验室走向现实生活,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的重要助手。


具身智能发展历史:
1950年,在图灵论文《Computing Machinery and Intelligence》中具身智能被首次提出。
1986年,布鲁克斯从控制论角度出发,强调智能是具身化(Embodied)和情境化 (Conxtlized)的,传统以表征为核心的经典AI进化路径是错误的,而清除表征的方式就是制造基于行为的机器人。《How the Body Shapes the Way We Think》中通过分析“身体是如何影响智能的”对“智能的具身化”做了清晰的描述,这些工作为人工智能的第三个流派——以具身智能为代表的行为主义方法奠定了基础。
2023年,2023大会上,英伟达创始人黄仁勋表示具身智能(Embodied AI)是能理解、推理、并与物理世界互动的智能系统,是人工智能的下一个浪潮。
2024年3月17日,OpenAI与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合作推出了Figure 01机器人。一段长达2分35秒的展示了Figure 01惊人的理解、判断、行动和自我评估能力。
2024年3月23日,2024全球先锋大会开幕式上,上海市副市长陈杰表示,将加强核心技术的突破,推动智能芯片关键技术和应用适配,打造更多元开放的智能计算生态,支持通用大模型和垂直大模型的研发,积极推进大模型和具身智能的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