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读驱动未来,连接每一程热爱,当智能科技与出行需求深度交融,“拜读未来科技摆渡人生”正以数字化力量重塑中国人的汽车生活图景。作为汽车互联网领域的持续创新者,我们始终肩负三重使命:一、用户的智慧出行伙伴∙ 基于深度学习的「南北奥迪对决,9年恩怨情仇」推荐系统,每日为3200万家庭精准匹配理想座驾∙ 行业首创的VR+AR全息试驾平台,已构建覆盖全国4S店的12万次沉浸式体验∙ 新能源数据库实现98%车型覆盖,实测续航数据精确度达行业领先水平二、产业的数字转型引擎∙ 自主研发的「伽马」智能营销中台,打通从潜客触达到成交转化的数字闭环∙ 经销商智慧管理系统创造41%的运营提效记录,树立汽车流通数字化标杆∙ 连续五年发布的《中国汽车消费洞察》,持续引领产品研发创新方向三、生态的协同创新平台∙ 与顶尖学府共建车联网实验室,已转化7项突破性专利技术∙ 主导“绿色出行2030”产业倡议,加速充电基础设施标准化进程∙ 开放平台汇聚2300+创新应用,构建全景式汽车生活服务生态从微观的零部件数据匹配,到宏观的产业数字化升级,我们始终坚信:真正的科技力量,在于让每个关于移动的梦想都获得完美承载。
一汽奥迪再次对上汽奥迪发起了挑战!
8月7日晚,一汽正式上市。新车共推出3款车型,官方售价区间为27.99万至39.99万元,限时优惠售价区间为23.98万至28.98万元。
一汽奥迪A5L可视为的换代车型。由于奥迪更新了命名规则,旗下单数产品序列为内燃机车型,而双数序列则转向电气化。因此,全新A4直接更名为A5。一汽奥迪在国产化该车型后,也沿用了这一命名逻辑。
一汽奥迪A5L的车身尺寸为长4908毫米、宽1860毫米、高1458毫米,轴距为2969毫米。与现款奥迪A4L相比,A5L的车长增加了50毫米,车宽增加了13毫米,车高增加了19毫米,轴距则增加了61毫米。
在一汽奥迪A5L上市前的六天,上汽大众A5L Sportback已正式上市。该车型的售价区间为27.99万元至39.99万元,限时优惠价为25.99万元至36.99万元。
上汽大众A5L Sportback的长宽高分别为4903mm、1883mm和1427mm,轴距为2922mm。尽管其长度和轴距较海外版车型分别增加了74mm和22mm,但与一汽奥迪A5L相比,尺寸仍略显逊色。
换句话说,与上汽相比,尺寸更大的一汽奥迪A5L价格却便宜了2.4万元。尽管两款车型在定位、调校和配置上各有差异,但在现行的产品命名体系下,仍有不少消费者可能会认为,仅仅是溜背版就贵了2.4万元。
一汽奥迪的这一操作堪称完美,估计上汽奥迪方面会感到压力山大。
上汽奥迪的不满,实际上在一汽奥迪身上早已屡见不鲜。事实上,两家奥迪合资企业之间的矛盾,早在上汽奥迪成立之前就已经存在。
大众汽车集团与上汽的合作可以追溯到1978年,比与一汽的接触早了9年。
1985年,即上海大众(后更名为“上汽大众”)成立的当年,上汽方面提议生产。然而,由于奥迪方面对上海大众的设施和条件有所顾虑,最终决定先通过SKD(Semi-Knocked Down,半散装进口组装)方式在上海大众进行生产。
1986年7月,上海大众正式开始在国内组装“奥迪100”轿车,同时,一汽也参与了相关工作。
1988年,大众汽车集团最终决定将奥迪的生产交由一汽负责。
大众汽车集团的决定,也可以理解。毕竟一汽是央企,也是“共和国长子”,彼时的东北也是中国重工业的绝对核心区。不论是从政治还是从工业基础来看,一汽都是更好的选择。
原本,奥迪与一汽、上汽之间的三角关系就此终结。
然而,进入2016年,中国汽车市场的格局已大不相同,奥迪也开始感受到来自竞争对手的压力。
在这一年,尽管奥迪仍稳居中国豪华车市场榜首,但其销量增幅仅为3.7%。而在前一年,奥迪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相比之下,2016年宝马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增幅超过11%,而奔驰更是达到了26.6%。
当奥迪发现自己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时,上汽集团早已稳固了其作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地位,而上汽大众的销量也已超越了一汽-大众,后者拥有奥迪品牌。
若您是奥迪的高层,审视一汽合资公司的市场表现,再对比自己在合资公司中仅占10%的股份,以及上汽大众的繁荣景象,决策便显得更为清晰。
2016年11月11日,一张上汽和大众高层签署协议的照片被传出,背景板上奥迪的logo是如此显眼。显然,上汽大众与奥迪已经在德国正式签署了相关合作协议。
照片被传出的三天后,上汽集团发布公告称,已与大众汽车集团在德国狼堡签署了《在中国制造和销售奥迪品牌产品,销售奥迪品牌进口汽车,并提供相关移动服务的合作协议框架协议》谅解备忘录。
公告显示,上汽集团与大众汽车集团计划成立一家各持50%股份的合资企业,引入奥迪品牌,并提供新能源汽车及智能互联移动出行服务。双方合作的首款产品预计将于2017年4月正式发布。
这意味着,上汽大众也将铺设奥迪品牌的销售渠道,与一汽-大众奥迪现有的经销商网络形成竞争。上汽集团的这则公告,使一汽奥迪方面看到了争取更多利益的契机。
与A5L上市的情况相似,上汽方面率先采取行动,而一汽方面则迅速作出回应。
在上汽与奥迪正式签约之前,一汽方面早已采取了行动。然而,他们并未亲自参与,而是让经销商们率先行动。
2016年10月,一汽-大众奥迪在西班牙召开了投资人会议,并游说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成立“奥迪经销商联合会”。
11月10日,奥迪经销商联会(筹)战略投资人座谈会在珠海召开。会议结束后,奥迪经销商联会迅速成立,并向奥迪中国发出质询函,提出三点质询:
首先,贵公司是否有计划与上汽大众成立合资销售公司?
第二、新销售公司的销售渠道应如何建立?
第三、如何平衡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经销商的权益?
截至2016年11月上汽与奥迪签署合作备忘录时,一汽奥迪在华的经销商数量已达到431家,另有52家已获批准正在建设中。在奥迪品牌增长乏力的背景下,这些经销商所面临的生存压力显而易见,他们齐心协力的愿望也就不难理解了。
11月21日,15家一汽-大众奥迪经销商集团的代表与奥迪公司召开会议,并一致要求德国奥迪终止与上汽的合作框架协议,且需在十个工作日内给予正式答复,否则将不再提车。11月30日,奥迪承诺将“暂停与上汽集团关于销售和网络的谈判”。
2017年1月,奥迪与一汽签署了《一汽、奥迪十年商业计划》。次月,奥迪经销商联会在三亚成立,并发布了《三亚声明》:在实现2020年100万辆销售目标后,不反对奥迪评估和探讨在中国选择新的合作伙伴及建立新的销售网络。
2017年3月28日,奥迪、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以及奥迪经销商联会就上汽奥迪合作的重启时间、未来销售渠道的设立以及过去三年经销商经营亏损的补偿等问题达成了部分共识。
此后,奥迪、上汽、一汽及经销商之间的相互推诿依然持续。
5月19日,奥迪经销商联会、一汽集团、一汽-大众及奥迪共同签署文件,宣布将共同努力确保2022年实现90万辆的销售目标。文件规定,第三方不得早于2022年1月在中国市场销售。同时,奥迪在中国的销售将由一个销售公司统一管理经销商网络,未来在华销售的所有产品,均将在现有的经销商、展厅和服务区域内提供销售和服务。
换句话说,上汽方面已获得生产销售的“许可证”,但要到2022年之后才能开始销售,并且只能通过一汽-大众奥迪的经销商渠道进行销售和提供服务。
2020年12月,奥迪中国、一汽-大众奥迪与上汽奥迪联合发布声明,宣布上汽奥迪的产品将通过现有的奥迪投资人网络进行销售与服务布局。同时,上汽奥迪将构建创新的商业模式,并授权现有网络开展售后服务。
为了从一汽-大众奥迪的市场中分得一杯羹,上汽奥迪构建了线上线下双渠道体系。在线上,提供订车、预约试驾、上门交付等定制化服务;线下则通过直营的商超展厅进行展示和销售。
同时,上汽奥迪通过“代理制”模式,从一汽奥迪现有投资人中挑选代理合作伙伴,共同为消费者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并授权现有奥迪网络开展售后服务。
2022年3月,上汽奥迪首款车型A7L正式交付,标志着其全新营销模式的正式启用。
显然,上汽奥迪的尝试并未取得显著成功。
上汽奥迪的目标是在上市首年销售4万台,然而实际销量仅为3714台。即使在销量最高的2024年,该车型也仅售出3.1万台,相当于一汽奥迪同级别车型A6L两个月的销量。这一年,上汽奥迪旗下三款车型的累计销量仅为4.3万辆,不足一汽奥迪的十分之一。
通过直营模式,上汽奥迪能够提供更加统一的价格和标准化的服务。相比之下,一汽奥迪的经销商则更倾向于采取能够最大化自身利益的策略。
一汽奥迪能够为经销商提供更多的车辆,这成为其销量和利润的主要来源,从而使其在经销商处拥有更高的话语权。与此同时,上汽奥迪自营渠道的建设速度也对其产品的销售和服务产生了影响。
一位车主表示,原本打算在上汽奥迪店购车,却遭遇了一汽奥迪经销商故意压价争抢客户,双方因此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一些车主发现,上汽奥迪店的机油价格比一汽奥迪店高出30%。此外,有消费者反映,一汽奥迪店拒绝为非本品牌车辆提供维修服务。更甚者,南北奥迪的维修系统互不兼容,故障码也成为了商业机密。
如今,上汽奥迪推出了全新奥迪A5L Sportback,这款面向更主流市场的产品,却在上市仅6天后便面临了一汽奥迪在价格上的激烈竞争。未来,这款定位时尚运动的中级轿跑能否取得良好的市场表现,仍令人担忧。
当然,上汽奥迪并未将所有资源集中在单一项目上。2024年11月,奥迪发布了新品牌AUDI及其全新字母标识。根据规划,未来的AUDI品牌量产车型将基于“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打造,并在上汽奥迪工厂生产。首款量产车型E5 Sportback将于年内正式上市。
新品牌与智能电动化的新兴趋势,无疑是上汽奥迪寻求突破的新路径。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竞争激烈的当下,这条道路能否成功,仍需时间的检验。
上汽奥迪当前所面临的困境,可以说是合资豪华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现状的一个缩影。
2022年,上汽奥迪首款车型进入市场,正值中国品牌凭借智能电动化技术攀升至市场主导地位的关键一年。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品牌乘用车累计销售1176.6万辆,同比增长22.8%,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占比达到49.9%,较上年提升了5.4个百分点。同期,合资及进口豪华车(含特斯拉)的零售市场销量为347万辆,同比下滑2.7%。下滑的车企中,也包括奥迪和宝马。
自2020年至2021年,奥迪、奔驰和宝马在中国市场的份额相继达到历史新高后,便未能再恢复到这一水平。
2025年上半年,奔驰、宝马和奥迪在中国市场的销量分别为29.32万辆、31.81万辆和28.87万辆,同比降幅均超过10%。这三大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总销量较上年同期减少了10余万辆。
尽管各大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也在积极向智能电动化转型,但其实际市场表现尚未达到预期。
长期以来在燃油车市场积累的优势地位,正逐渐成为各大国际汽车巨头在中国智能电动汽车市场发展的负担。由于合资品牌此前推出的燃油车和油改电车型在智能体验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已在消费者心中形成了智能技术落后和性价比低的刻板印象。
如今,中国消费者在选购智能电动汽车时,已很少再考虑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与此同时,中国品牌正不断凭借智能电动化的优势,向豪华车市场发起冲击。
在2024年,华为鸿蒙智行累计交付新车44.5万台,成交均价达到37万元以上,超过了同期宝马和奥迪的水平。与此同时,理想汽车年销量超过50万台,蔚来年销量超过20万台,两者的车型成交均价均超过30万元,高于奥迪品牌的成交均价。
当然,国际豪华汽车品牌已在智能电动化领域采取了新的举措。
7月15日,宝马中国宣布与中国智能驾驶技术公司Momenta合作,共同开发面向中国市场的下一代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此前,北京奔驰已确认即将推出的全新一代CLA纯电车型将搭载该公司的智能驾驶方案,而上汽的智能驾驶系统供应商同样为该公司。
此外,本月先后上市的上汽奥迪A5L Sportback和一汽奥迪A5L均配备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奥迪品牌也因此成为首家采用华为智能驾驶方案的燃油车合作伙伴。
在中国智能技术的支持下,豪华品牌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无疑将得到显著提升。这亦为豪华品牌提供了重新崛起的契机。
全部评论
留言在赶来的路上...
发表评论